“泰州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系列活动举行
2025/4/21 10:55:00 访问量:24

沪泰携手,共创未来。4月20日,“泰州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系列活动举行。活动由城市推介会、人才引力场布展、专场招聘会、上海·泰州学子联谊嘉年华等子活动组成。

泰州主图.jpg

在“泰有引力 爱才之州”城市推介会上,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恒新,市委常委、副市长秦猛,副市长叶冬华,泰兴市委书记、市长刘文荣,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氢科学中心丁文江,副校长曾小勤,党委副书记赵昕,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共同启动活动。

“泰州日”是泰州市委、市政府着眼校地校企合作、产才融合对接的“一号工程”,旨在搭建政策宣传、人才对接、科技合作、校园招聘、文化推介为一体的集成平台,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到泰州转化、更多人才在泰州集聚。上海交通大学是今年“泰州日”全国高校第一站,是泰州“全面融入上海”的重要安排,同时也是上海“泰州人才周”系列活动的主场活动。

校地合作启新篇

杨振斌表示,“泰州日”活动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是对交大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的认可,为各位同学了解泰州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上海交大与泰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深厚的合作情谊。双方在产创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密切合作,以“双向奔赴”实现同频共振,以协同创新促进互惠共赢。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为目标,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青年才俊从“交大校园”奔赴“泰州热土”,推动“学科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入“价值链”,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交大实验室”走向“泰州生产线”。相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校地合作必将迸发出叠加效应。

姜冬冬表示,泰州是上海大都市圈最年轻的城市,如同上海交大“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泰州正以“三个不相信”的城市豪情,加快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泰州是江、淮、海交汇而生的幸福水城,正如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的校训精神,泰州深怀“亲水思远”的城市气度。泰州是“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正如上海交大“求实学、务实业”的百年初心,泰州为每一位追梦者耐心铺就从“起步”到“奔驰”的成长通道。热切期盼能有更多与交大通力合作、通赢未来的宝贵机遇,让泰州的产业沃土与交大的科研根系共生共荣,绽放出校地携手的满园春色!

泰州授牌.jpg

推介会现场,周恒新作“泰有引力”人才政策推介。刘文荣与丁文江签署了氢科学中心合作备忘录。会上,围绕泰州市“大海新晨”现代产业体系,举行了项目推介、签约和“揭榜挂帅”。发布了泰州市人才政策AI机器人“引力君”、在沪高校“泰有引力人才巴士”。赵昕、胡昊为在泰“大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授牌。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大海新晨 潮涌泰州”人才引力场,分设大海新晨产业引力场、人文三水文化引力场、潮玩泰州生活引力场、泰有引力政策引力场四大区域。此外,还开辟了“泰爱才”校园招聘专线,全市70家企事业单位带来1100多个优质岗位,现场收取简历。推介会前,还举办了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沪泰卫生健康恳谈会、学子“周末体验直通车”等活动。

沪泰路上的“院士经济”

产业发展是驱动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前提。今年以来,泰州市委明确提出“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融入苏南、全面融入上海”。作为泰州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泰兴积极响应市委号召,不断强化与上海的交流联动,围绕四大标志性现代化产业谋篇布局、擘画经纬。

丁文江签约.jpg

20日上午举办的“泰州日”城市推介会上,刘文荣与丁文江士共同签订了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据了解,去年8月,泰兴市就曾与上海交大联合举办“氢启未来 能聚泰兴”产创融合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氢能产业未来发展模式,此次签约是在前期交流互动的基础之上,双方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泰兴以“院士经济”破题,打造“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链式聚才”模式,先后引进了18名院士,集聚48名国家级人才、上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院士+平台”“院士+企业”“院士+团队”模式,借智突破瓶颈、借力转化孵育、借势引领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与上海交大的合作是泰兴主动携手大院大所大学、发展“院士经济”的又一重要举措。交大有着以丁文江院士为首的氢能科研团队和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在镁基固态储氢技术方面成果颇多,这与泰兴大力培育氢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完美契合。一边是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寻求释放,一边是地区产业创新亟待智力支持,依托“院士”载体,双方各展优势、各取所需,有待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也填补了“院士经济”在泰兴“晨光力量”产业版图上的空白。此前,泰兴在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均有引进院士的成功案例。比如,与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团队签约成立新材料研究中心和泰兴市创新研究院,目前已孵化出一批产业前沿项目;与缪昌文、刘加平院士洽谈成立博特新材料公司,带动江苏博睿光电、江苏道成管业等企业相继落户;由顾宁院士领衔打造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医学先进技术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如今,泰兴积极抢占新赛道,将“院士经济”的触角延伸至新领域,在新时期沪泰路上,不断寻求与院士合作的联接点、突破口,因地制宜谋发展,立足长远谋共赢。

饮水思源里的乡情

泰兴地处苏中,与上海一江相连,两地历史渊源颇深,百年来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虽然相距二百多公里,但“上上海”却是各个时代泰兴儿女的梦想。

作为“教育之乡”,泰兴这片土地上走出了10名两院院士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2024年,泰兴全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小学、初中合格率分别达99.8%、98.4%,泰州领先;高考全省前100名、前1000名人数达近3年之最;职教对口单招本科进线率创历史新高,总量超过泰州其他市(区)总和。全市教育不断向上向优、进位进阶。

多年以来,泰兴为上海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仅交大就有41名教职工来自泰兴,21年至24年,泰兴共有16名学子被上海交大录取,如今就读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工科实验班等。从专业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就读的都是工科专业,这并非巧合。泰兴产业基础雄厚,不仅形成了“123”特色产业集群,更拥有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等地标性产业,这正与上海交大一批王牌专业相契合,双方在发展目标上同频共振,或许成为影响泰兴学子专业选择的因素之一。

泰州签约.jpg

在“饮水思源”校训精神的影响之下,无数泰兴籍交大毕业生积极反哺家乡,带着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泰兴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上海交大海装基地联合直属党支部书记蒋如宏,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挂职泰兴科技镇长团,3年内为家乡牵线搭桥了不少项目,此次“泰州日”推介会上,他与泰兴市委副书记刘辉共同登台签约,代表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与泰兴市共建新能源船舶产业研究院,为进一步借助院所高端科研资源,加快产业前沿技术攻关提供了平台支撑。上海交大李新碗教授在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期间,积极促成跨地区馆际合作,与家乡共建“上海交大·泰兴”图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形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新局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纵深跨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卞留贯,每年都会回到泰兴开展义务诊疗服务,为家乡人民送温暖、送健康……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人才高度决定着城市发展厚度,人才生态决定城市发展质态。泰兴持续深化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以满满的诚意和优厚的政策,拥抱五湖四海的人才,推动“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为、人才更出彩”。区别于传统“走出去”的引才模式,泰兴创新打造“周末体验直通车”,以“请进来”的体验方式,组织在校大学生走进泰兴,近距离感受泰兴风土人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24年,“周末体验直通车”累计组织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等9所高校、16个二级学院、670名大学生来泰兴体验市情、参加招聘,实现了重点开发园区举办全覆盖,推动324名大学生来泰实习就业。

泰州参观.jpg

为进一步提升“泰有引力”品牌影响力,创新城市形象“打开方式”,3月28日至30日,50余名交大师生乘坐人才专列来泰,以“产、水、文、人”为主线,通过产业研学、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和文化体验等多维度探索,实地感受泰州、泰兴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活力。此次活动是为“泰州日”走进上海交大预热,充分彰显出泰兴对人才的开放包容姿态。

随着泰州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泰兴与上海的互动也将开启“同城模式”。据了解,今年以来,每天新增6趟“追梦专列”往返沪泰;2027年北沿江高铁即将贯通,将正式实现一杯咖啡的时间从陆家嘴到凤城河的时空奇迹。这份人城双向奔赴的情谊将在新时代迎来更快加速度。

分享到: